HA

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

[節選翻譯]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人(11種方法)

1.不要太過在意(幾乎任何事情)

如果一件很小的事都能讓你生氣,是不是從側面說明了你的格局大小(?氣度)

Why? 我們都是社會性動物。我們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同。我們想融入一個群體。這種渴望讓我們關心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,讓我們依賴別人的看法。

如果你能克服這點,你便可浴火重生。

不要太過在意。不要誤入岐路(?)。唯一的例外是在那些真的很重要的事情。

How? 兩步

  1. 無論何時當你擔心別人的看法時,問自己五年後這些看法對我還重要嗎。如果不重要,那就不必在意。幾乎99%的事情都屬於此種情況
  2.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要上心。比如你的家庭,你的健康等那些影響你的未來的事情。

關注過程

快樂的人只計劃行動,不計劃結果。

Why? 我們總是太關注結果。但是問題在於人的目標總是在變化。我們總是希望在達成某個目標後變得幸福,而不是在當下。一旦我們開始關注過程,就會開始享受當下的每一刻。我們不會被別人變得如何而干擾,我們只關注自己的進程。

捨棄一些東西

要學習知識必須每天獲得一些東西,要獲得智慧則要每天捨棄一些東西(為學日增,為道日損)

Why? 我們的不安全感促使我們擁有很多東西,這會給我們一種熟悉感。我們買了很多沒有必要的東西,然後把它束之高閣。我們也擁有很多老舊的情緒、怨恨、嫉妒等。

不要猶豫。丟掉你的那些舊衣服和情緒。你放棄的越多,你得到的空間就越多。你的壁櫥和頭腦中的空間越多,你的生活就越有條理。

當你認識到你真正需要的東西是多麼少時,你會得到解放。

当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足够规律后,理论上,就可以还原到生活最简洁的姿态。人类理论上,只需要摄取一定的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,就能活下去并且愉悦;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,是出售自己的时间与劳作,换取一些生活资料和精神食粮;但一个人独居时,很容易明白:一个人需要的东西,其实没那么多;许多东西,是为了社交,为了精神食粮,为了维持自己的社交地位而付出的。

这并不是鼓励一个人断绝社交,仅仅是:当你有了独处的时间,你会多少来得及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自我审视,明白自己其实是自由的,只是被某些社交需求牵制了太多时间。

–<独居青年不勤于社交?因为更珍惜乐趣与自由吧- 张佳玮>這段從別處摘的

How? 想想那些你在最近的六個月內都沒有用到過的東西,把這些東西扔掉。把他們給那些需要的人。不,你以後不會再用到它們的。

沒人關係你那些老舊的論文,如果可能把他們電子化。

記住,你終究是會死的,或早或晚,這是一種必然。你的老情緒是阻止你得到更好生活唯一的障礙。

面對恐懼(走出舒適區)

Why? 我們生活在泡沫之中。這是我們的舒適區。生活於此,你永遠不會明白我們的生活會變得何等精彩。

除非我們做一些讓我們感到不自在的事情,否則我們不會知道我們的潛力。你想要一個成功的公式?這裡就有一個。

How? 兩種方法

  1. 每天做一件讓你感到不適的事情
  2. 每天提升一點點,從不間斷

建立常規

那些我們有能力做的,我們也有能力不做。 -亞里士多德

Why? 我們的習慣決定一切,我們的幸福、成功的可能性。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,一定要為此養成一種習慣。

養成習慣的方法就是有規律地練習。而沒有常規(routine,不知道怎麼翻譯好)的話,你是很難有規律地練習的。

How? 為你要做的事情設定專用的時間段。如果你想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,就設定一個時間。到時間時就去讀書,即使這時候你並不想讀書。如果你堅持地足夠久,這就會變成你的第二天性。

一個習慣就這樣養成了。

不要太過忙碌

忙碌實在浪費你的時間和能量,它阻止我們進行高質量工作。我們想要忙碌只是因為它會給我們成就感,尤其是在有外人在場的時候。(回過頭去第一條)

堅持

我們堅持做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容易,並不是這件事情的本質變化,而是一位我們的能力提升。

不要擔心那些沒有發生的事情

你只需要攀登那些橫亙在你面前的山即可(可能翻得不對)

Why? 我們害怕的東西大多數都沒有成為現實。焦慮對成事並不利。只是焦慮而不實際行動也並不能解決問題。所以,為什麼還要擔心呢?

How? 回顧一下。多少你所擔心的事情最後真的發生了。未來這種情況不會有什麼不同(很多擔心的事情還是不會發生).

當你遇到讓你很擔心的情況時,把它發生時最壞的情況和發生的可能性寫下來。開始採取行動改變這種狀況。

睡覺

沒有哪天是糟糕到小睡一會解決不了的

Why? 我們的身體需要適當的休息。好的睡眠有助於恢復體力和保持清晰的頭腦。

How? 有很多方法。下面幾個是對我有用的:

  1. 睡覺前洗個熱水澡
  2. 上床前一個小時不看手機
  3. 把那些困撓的事情寫進日誌裡,不再去想

### 鍛煉、飲食、冥想

健康是一種自然的狀態。疾病是大自然在提醒你的身體或者心理的不平衡

Why? 對身體有好處的對心理也有好處。鍛煉可以減少壓力,幫助我們達到生理平衡。吃對的食物幫助身體達到平衡。冥想可以提升我們的專注,有助於我們做哪些需要深度注意力的工作。

How? 不要放縱,要適度。每天堅持,養成習慣,培養自製力。

不斷學習

我堅定相信自我學習是學習的唯一形式。

Why? 昨天有用的明天不一定有用。我們需要不斷充實自己來面對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。

How? 打開一本書開始讀。網上有很多在線課程,找一個開始學習吧

reference